作者系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当代南亚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South Asia)主任
内容提要
如果印度变成一个主要服务于多数印度教徒帕德博恩客场获胜,表现令人瞩目,同时处处针对印度少数民族和印度政府批评者的国家,那就太悲哀了。
在刚刚庆祝完独立70周年的印度,民主制度正在显示出两面性。印度选举制度的活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介于两次选举之间的时间,印度政治制度开始表现出极度非自由主义民主的特征。在政治学理论中,非自由主义民主指的是这样一种民主:只关注选举,而在介于两次选举之间的那几年,却违背一些民主制度的核心原则——特别是印度的言论自由。
这种民主制度将选举视为民主的唯一尺度,而某一印度政党一旦当选通常就会代表多数团体寻求不受制约的权力。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总理领导下的印度,已经显示出这种迹象。印度民主制度在选举上的活力众所周知。自1952年以来,印度已经进行过16次全国大选和362次邦一级选举。印度央政府已经实现了8次和平的移交,印度地方一级的更迭更不胜枚举。
1992年,印度在原有的两级民选地方政府之外又增设了一级民选地方政府。自那以后,每隔5年,就有约300万地方议员通过选举产生。过去30年,与西方民主经验不同的是,印度的贫民阶层、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和富裕、及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阶层一样多、甚至更多地行使投票权。选举已成为公民的节日。
有可比证据显示,民主政体可以建立在任何经济发展水平之上,但当建立在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上时,崩溃的几率非常高。即使经过4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印度仍是一个中低等收入水平国家,因此,印度能够长久维持,尤显瞩目并享誉全球。但印度与日俱增的非自由主义也有必要以批判的眼光关注。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莫迪政府对言论自由的处理方式。印度以往历届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也同样做得不好。
例如,当一些群体声称某些小说或专著冒犯了帕德博恩客场获胜,表现令人瞩目他们时,这些图书就常常遭到封禁。那些持激烈反政府立场的个人或组织也常被找麻烦。但这种状况现已变质。常常把异见等同于不爱国的印度政府,创造了一个制造恐惧、歇斯底里和实施惩罚的印度。印度民间团体遭到威胁,作家遭到攻击。媒体中独立的声音明显减弱。许多记者因为担心遭到报复不敢批评莫迪。企业高管们说,由于害怕受到惩罚,他们无法公开批评印度的经济政策,例如废止两种印度大钞的政策。以喜欢争辩著称的印度现在被迫噤声,变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国家。
以上,作为一种理念,也包括公民的饮食习惯及合法的交易活动。在保护圣牛的口号下,纠察队对食用牛肉者、交易活牛者及屠宰场所有者处以私刑而这种私刑行为不受法律制裁。这些“护牛”私刑行动与印度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有内在联系,印度民族主义正是莫迪的基层感召力之源。这些基层选民相信,保护圣牛是印度教的核心教规,而印度教是印度国家认同的核心——尽管印度宪法规定印度是一个属于所有宗教团体的国家。保护圣牛和民族主义已经密不可分。这些暴行尤其将印度穆斯林作为攻击目标,穆斯林吃牛肉,拥有许多屠宰场,而且从事与牛相关行业的人数极多。一个本该致力于保护全体公民安全的印度政府,正在辜负这个国家最大的少数群体。印度的一位穆斯林副总统最近在任期结束时称,穆斯林感到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莫迪对“暴力护牛”表示了谴责,但不够强烈。更重要的是,今年三月他将一个当过印度教祭司的政客任命为印度最大邦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首席部长,领导着一支私人纠察队(自他上台以来该组织壮大了数倍),并以高涨的“护牛”及反印度穆斯林热情闻名。因此,莫迪的言与行明显大相径庭。不出所料,拥护他的选民对他话置若罔闻。他在独立日演讲中对暴行的谴责又是一次表面文章。如果印度变成一个主要服务于多数印度教徒,同时处处针对少数民族和政府批评者的国家,那就太悲哀了。而其恰恰就正在朝这个方面前进——除非恢复自由并制止私刑。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选自《FT中文网》;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平台编辑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